English

“减负”后出现五大问题

2000-03-24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 李海霞 赵建国)“减负”之后,中小学生在做什么?就社会各界关注的这一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和他的学生们进行了专项调查,并针对发现的“隐患”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

林教授在调查中,发现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在“减负”,家庭却在“加负”,这表现在找家庭教师的家长越来越多,同时在图书市场的调查也显示,经有的教师“暗中”推荐,家长仍在“抢购”各种辅助教材。在林教授看来,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盲目追求升学率,这比学校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还严重。二是学生有了空余时间,涌向市场,相当一批不能自觉安排时间的学生,往往去电子游戏机市场,种类混杂的书摊市场闲逛,对其身心发展不利。三是课业减负,心理压力却增大了。有一部分基础稍差要求上进的学生,原来在学校一周只休半天,其余时间都在“题海战术”中度过,而“减负”后,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心理压力剧增。四是表面“减负”,实际照旧,有一部分学校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将“减负”停留在汇报上。五是有些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不懂得劳逸结合,有了多余时间,“拼命”看电视。

林教授觉得:“减负”后对学生做好全面安排,是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面临的新课题。为此,他提出六条建议。一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学习是学生的义务,过重的负担是其发展的阻力,而合理的负担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动力。“减负”减的是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学校应抓好“减负”后的因材施教;二是要认清“减”与“加”是辩证的统一,要充分利用时间,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德与业务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及“减负”的基础;四是对“一门课程允许有一套课外读本”的规定,有关部门要组织审定,除实验课题外,未审查的不能发行或使用,优良的课外读物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五是应切实搞好“第二课堂”,使校内外、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充实、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中心、体育场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应积极向中小学生开放,使其“学得其所”,起到“良师益友”的作用;六是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学生“减负”,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化”,抓好社会综合治理,整顿书摊、学校周边环境,安排好“黄金时间”的电视节目内容,做好家教的引导工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